在某网站看到一张图申请股票配资,真的很无语。
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,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,但也可能故意为之。
不过关于华为公司和小米公司,有些常识确实有必要说清楚,避免造成一些思维和逻辑的混乱,混淆视听,导致没必要的骂战。
小米和华为胜负已定?前者开放,后者封闭?一声叹息:无知最可怕
首先这个人的错误是把“不开放”这个罪名安在华为头上,要知道,华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全世界最开放的企业之一。
这一方面是在于华为的企业文化,一方面是企业创始人的思想指引,“开放、妥协和灰度”是华为的鲜明特征,如果说华为封闭,那还有哪个企业敢说自己开放?
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,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,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,开放合作地发展领先的核心技术体系,用我们卓越的产品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强之林。
华为从创业一开始就是开放思维,创始人任正非强调合作共赢,而且华为是国内最早出海且大获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,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,服务全球30多亿人口,合作伙伴无数,这样一家企业怎么也谈不上封闭吧。
没有王者是封闭的,作为通信行业的王者,华为从来是开放的姿态。不能说因为小米上市了,就证明它比华为开放。
华为公司为啥不上市?
对于这个问题,老方说以下5点:
1、华为公司是为理想而奋斗,不为金钱而奋斗。这是公司高层所有人一致达成的意见,不是资本不想进入华为,而是进不去。如果华为引入外部资本持股,那它很快就能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之一,但华为走了另外一条路:守住“上甘岭”是很难的,还有好多牺牲。如果上市,“股东们”看着股市那儿可赚几十亿元、几百亿元,逼我们横向发展,我们就攻不进“无人区”了(猪养得太肥了,连哼哼声都没了)。
2、“上市就要受干扰,不可以专心致志地锁定华为的战略目标了——这是赔本的买卖,华为不去做。”一句顶一万句。
3、在华尔街的资本家金融家眼里,华为这样的企业是不应该存在的,因为他们很难通过货币化、金融化等手段从中赚钱。华为是百分百员工持股的企业,127,909名持股员工享有选举权(2025年2月数据),这种企业举世罕见。
4、不上市是华为的一大优势:“资本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,如果我们有一天也进入资本市场,那时我们能否克服我们的贪婪,不去追求利益最大化,不快速地走向灭亡呢?”西方上市公司谋取短期利益,而华为公司能控制人的欲望和贪婪,所以能长远发展。华为不进入资本市场,几十年都是聚焦主航道,不断求发展,按照这样的模式发展下去,华为就必然出类拔萃,一枝独秀。这种企业模式很先进,也是很有竞争力的。
5、胜利、格局、未来最重要,资本容易短视,缺乏耐心,追求所谓的利润最大化,而华为是以成长最大化为追求,把金钱利益看得不重:“我们是否要追求利益最大化?为什么要这么快地榨干人生的价值?”
说实话,小米真的不适合跟华为放在一起比较。
就用最简单的数据和事实说话,看小米公司和华为到底有什么区别:
1、华为创立于1987年,是全球领先的ICT(信息与通信)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。小米集团成立于2010年4月,2018年7月9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,是一家以智能手机、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消费电子及智能制造公司。
2、华为的使命是:“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、每个家庭、每个组织,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”。小米的使命是:“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、价格厚道的好产品,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”。
3、小米是全球领先的智能手机品牌之一,小米已经建立起全球领先的消费级AIoT(人工智能和物联网)平台,截至2023年6月30日,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(不包括智能手机、笔记本电脑及平板)数达到6.55亿。
华为公司的业务板块分为“ICT基础设施业务、终端业务、云计算业务、数字能源业务、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和其他业务”,智能手机只是华为公司终端业务的一部分而已。
4、截止2022年9月30日,小米集团全球专利授权数超过2.9万,全球专利申请数超过5.9万——截至2025年3月31日,小米在全球获得专利超4.3万件。截至2024年底,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5万件。雷军2025年表示未来五年小米将在核心技术领域继续投入2000亿元的研发费用。华为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12,490亿元,从公司创业的早期阶段,华为就制定了每年拿出10%以上销售额投入研发的策略(2024年研发费用支出为人民币1,797亿元,约占全年收入的20.8%)。
5、2024年小米总收入人民币3659亿元,截至2025年3月31日,研发人员21,731人,占员工总数47.7%。截至2024年12月31日,华为研发员工约11.3万名,占总员工数量的54.1%,2024全球销售收入8621亿元。
所以,尽管小米和华为在部分业务领域有竞争,但不管是公司规模还是技术、研发实力等层面,两者都不是同一重量级的企业,不适合对比。
任正非是最早把“熵”的概念引到企业管理中并系统阐述的企业家!
每个企业都会走向熵增,从人类到宇宙,都要受到熵增定律的支配。比如人会变得衰老、死亡,企业也会变得臃肿、官僚主义和失败。
我把“热力学第二定理”从自然科学引入到社会科学中来,意思就是要拉开差距,由数千中坚力量带动十五万人的队伍滚滚向前。
企业的黑洞就是怠惰,它可以不断吞噬光和热,不断吞噬队伍的活力。因此企业需要不断激活自己的队伍,防止“熵死”。
华为公司是一个开放的体系,任正非从来没有想让公司建立一个封闭的系统,在他看来封闭系统必然要能量耗尽,要死亡的。所谓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,华为公司强调的是开放、博大的企业文化。想一想美国为什么这样对华为?华为在科技领域有什么样的地位和贡献?板凳一坐十年冷,华为公司的成功背后有多少寂寞和辛苦?说华为是阻碍,你亏不亏良心啊。
总之,说华为是封闭系统,不是实事求是的客观意见。小米也是优秀的企业,中国应该有很多优秀的企业,有小米也有大米、高粱、玉米等,尽量还是不要自己胡乱比较,都敢于出海参与全球竞争,才算有大出息。
申请股票配资
富深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